理學院3月月報:認識自責、罪惡感與羞恥感
消息來源:理學院
截止日期:2024-03-22

113年度教師諮詢報名表單:https://forms.gle/SLN9m7HXVm5HTfMUA
(理學院教師、助教、教學助理有關學生輔導之諮詢預約)
本學期的預約諮詢時間:週五下午13:00-13:50
日期:3/15, 3/29, 4/12, 4/19, 5/3, 5/10, 5/17, 5/31, 6/7, 6/14
 
親愛的理學院師長與同學們好:
 
曾子曾經說過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所以自我反省的精神從小就很深刻的根植在我們體內,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,自我反省跟自我責備是畫上等號的嗎?
 
如果一件不好或不夠完美的事情發生,找出犯錯的原因都歸責於自己,久了我們會產生「罪惡感」或「羞恥感」的情緒,長期累積下來,會對我們的自尊、自信甚至情緒的涵融能力產生巨大的破壞力,所以今天我們來認識自責、罪惡感與羞恥感之間的關係吧。
 
認識自責
自責,是一種認知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,個人將壓力事件的發生歸因於自己,而這樣的想法會對個人的情緒與行為造成影響。
 
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?首先會降低自尊(self-esteem)、愛自己(self-love)、自我價值(self-worth)與自我慈悲(self-compassion),並且增加自我批評(self-critic)、自我懷疑(self-doubt)、自我破壞(self-sabotage)與不信任自己(self-distrust)。你也可以想想看,你是對自己嚴苛的人嗎?還是可以對自己慈悲呢?
 
自我責備的想法一但久了,形成穩固的思維,便會出現行為自責(Behavioral self-blame)或是性格自責(Characterological self-blame),而這是罪惡感與羞恥感產生的起點。
 
罪惡感與行為自責
行為自責指的是,自己的某一個行為做錯了,或是不夠好,內在會產生一種自我指責的聲音,以及引發一種罪惡感的情緒,罪惡感是當我們做了與我們認為與「對的事情」相衝突時所引發的一種情感,我們會對這件事的發生感到自己有責任、或者感到懊悔,因為跟我們的價值觀產生衝突,所以責備自己。
 
然而罪惡感不至於吃掉自己其他部分的價值,也就是說,假設自己是個不好的兒子/女兒,也不至於認為自己在專業上的表現很糟糕。
 
羞恥感與性格自責
羞恥感,是來自於「性格自責」,因為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好,所以犯錯的時候覺得很羞恥。
 
羞恥會使人感覺大家都看得到自己,而自己當下又很丟臉、可笑,一邊怕被人家發現自己做的這件事,一邊卻又覺得大家都會知道。因為羞恥的感覺會不斷累積,所以最後會吃掉自我價值感。
 
而羞恥感除了是一種感覺外,還是一種情緒、一種經驗,是別人認為不光彩的事,害怕別人會注意到這個部分,所以我們千方百計想要遮蓋住,一但這樣的感覺持續過久,便會影響個人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判斷。因為羞恥是一種全身的感覺,過於全面、巨大,所以會使人會想要變小、躲起來,不想讓人看到或知道。
 
舉例來說,假設我們小時候(約5-6歲),肚子很餓看到桌上有飯菜就急忙想吃,食物放到嘴巴的第一口,被長輩當眾斥喝,『這輩子沒看過食物長什麼樣子是不是?餓死鬼投胎嗎?沒規矩沒禮數!』當下那口食物要吐出來也不是、要吃下去也不是,甚至接下來的時光繼續待在餐桌吃飯都非常的不自在,很想逃離現場,如果是行為歸因,就會認為是自己沒等大家吃飯,先吃的這個行為不好;如果是性格歸因,就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,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,被這樣責罵是對的。
 
我們用遠一點的角度來看,如果是現在長大的我們,絕對有能力可以判斷是當時長輩講話語氣太重了,事情根本沒那麼嚴重,但是對一個5-6歲的幼童來說,事件發生的當下,他只感覺到丟臉、尷尬、難堪、自責,為了保護自己不要再經歷這樣的感受,只好調整自己的行為、認知甚至感受。
 
若在孩童成長過程期間,不斷的要常常跟犯錯、被責備共處,久了會形成「與其被對方責備,不如先自我責備」的想法,伴隨而生的便是罪惡感或是羞恥感。
 
那麼容易自責、罪惡感與羞恥感,類似這樣子的感受要怎麼處理呢?避免犯錯與完美主義有沒有什麼關聯呢?下個月我再跟大家做這方面的介紹唷。
 
祝大家 平安順心
 
波蓉心理師
 
 
以下是理學院三月的活動:
 
1. 理學院三月活動
線上讀書會:《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》-即使不曾被愛,也能愛人
 
「希望媽媽能知道我的感受,也希望媽媽能把我當成一個完整獨立的人,而不是她自己的一部分。」
 
「母親必須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,也必須深深理解,女兒並不是媽媽。這不是一本讀完就忘記的書,而是一本能讓你修復親子關係的書,並重新感受到心靈被治癒的書。」
 
3月的線上讀書會,邀請同學一同前來聆聽書籍內容分享,遇到有共鳴的地方,也歡迎一同分享心情,聊聊人生中對於親子關係的迷惘、無措、孤單等時刻,共同度過心靈交會的90分鐘。(不分享也可以、沒看過書也可以,歡迎一同前來聆聽書中內容,參加的同學可以以匿名、關鏡頭的方式參與。)
 
讀書會時間:113322日(五)14:00-15:30
方式:線上
講師:陳波蓉心理師

相關檔案:

聯絡人:陳波蓉心理師